而当天却有超过16w网友在张大大社交平台上喊话:“我今晚有点儿事想问你”,直接引得本人“仓惶爽约”,宣布今晚不播。
从#张大大连麦的女网友疑似被家暴#,到#张译为什么不去《狂飙》庆功宴#,再到陈飞宇塌房后网友调侃“张老师请坐”,一时间,张大大和他的直播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张大大的直播间,又名AKA全球疯批团建大会&当代网友精神状态大赏。目前直播间的形式目前主要以连麦聊天为主。但由于张大大的特殊身份——与娱乐圈众明星都私交不错,甚至号称“内娱社交圈天花板”,因此连麦的内容也大多为明星八卦。
比如,先是《狂飙》粉丝的夺命连环问:张译为什么不宣传狂飙、他是不是和剧组有什么矛盾、那他为什么不去参加庆功宴??
然后是网友问他:你跟张颂文都姓张怎么会不认识呢?你都演过小偷你怎么会不认识张译呢?你说张颂文跟张译谁的演技好~
网友A:我看上了一辆60万的车,我现在只有20万,你能借我40万吗,反正40万对你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网友E:口呼吸会让人变秃,他(阿瑟)用口呼吸你为什么不阻止他,他不会看我的私信一定会看你的私信,你告诉他不要用嘴巴呼吸了
面对网友们的一众“神仙操作”,网友们笑称:张大大的命也是命啊、很担心一些网友的精神状态、别太荒谬了、全世界奇怪的人都来张大大的直播间了是吧……
张大大(直播间)为何突然爆火?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张大大直播间为何突然爆火,其二是张大大本人为何爆火。
提起张大大,大家并不陌生,这位出道便与“黑料”紧密捆绑的娱乐圈人士(甚至他的走红与黑也脱不了干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口中的嘲讽对象:集资爆打张大大、(娱乐圈黑料)不认识的一律按张大大处理。
可以说,张大大本人就具备了一定的话题讨论度,更别说一直以来关于张大大的人设都是与一众明星(如杨幂、angelababy、宋祖儿等)私交甚好,甚至2019年张大大新剧播出时差不多有半个娱乐圈为其打Call。
前面已经提到,张大大的直播主要以跟网友连麦聊天为主,主要是回答网友们提出的问题,或者满足网友们提出的(正能量的合理的)要求。
通过观察他的直播间,面对网友们提出的“给自己喜欢的明星送祝福”,张大大也基本上有求必应,而连麦成功的粉丝也会在自己喜欢的明星超话公布连麦录屏,形成二次传播。
就这样,张大大凭借自身的人脉资源和独特的直播形式,利用其他明星的流量为自己造势(主观上不一定,但客观上达成了效果)巧妙地收割了部分饭圈流量,这也是他受到那么多关注的重要原因。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张大大直播间里绝大多数人仍然是看热闹的网友。那张大大的直播间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吸引众网友“每日打卡”呢?
首先,张大大的直播间消解了网友和娱乐圈的心理距离,迎合了受众的自我认同心理。在网络直播中,寻求认同心理是一种构建主体性的重要方式,能够提高归属感。这一点从网友们给张大大的绰号“娱乐圈唯一人脉”就可以看出来,通过张大大这一纽带,普通网友和娱乐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甚至可以当作日常聊天一样聊明星们的八卦,而且还有可能得到自家爱豆的即时语音祝福。
不仅如此,大多数网友们都是抱着一种“看乐子”的心态围观张大大的直播间,甚至面对网友们荒谬的请求“让张大大替人见相亲对象”张大大也会同意,这种无形中“可以支配”主播的控制欲迎合了受众的自我认同心理。
其次,张大大直播间各种奇奇怪怪的非正常操作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和审丑心理。猎奇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潘多拉效应”,也称之为“禁果效应”, 其心理实质, 就是逆反心理与好奇心理的共同作用, 正所谓“大道不传、小道传”。可以看出,很多时候网友们在张大大直播间中“八仙过海”,也是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的表现。
伴随着张大大直播的热度越来越大,今天,#张大大直播 剧本#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质疑张大大直播表演痕迹严重,疑似有剧本,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博眼球和流量。
张大大直播间表面上看是他个人所有,但无论是直播间内适时响起的团队成员声音,还是一系列娴熟的直播流程,其能够完成地呈现在网友面前,就一定不是一人之力;
另一方面,哪怕之前是因为偶然的机遇导致能够获得这么多的关注度,随着热度的不断上涨,资本也一定会来收编,只是早晚的问题。不然为什么大家会说:直播的尽头是带货呢?虽然听来滑稽,但逻辑确实没有问题。
那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重要,原因在于,从普通的受众来讲,抛开猎奇、抛开审丑、抛开自我认同,我们看直播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快乐。对于绝大多数平凡的网友而言,他们聚集在张大大的直播间,心甘情愿的为其贡献流量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乐子。
他们并不关心资本运作下庸俗的流量逻辑,也不在意故作姿态的清高或毫不掩饰的博眼球,在屏幕背后,发笑的他们沉湎于消极的遁世主义和享乐主义之中。
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业和职场的巨大压力,可能深切感知到社会阶层上升的艰难,可能饱含对社会命运不公的隐忧……但当他们集聚在直播间的那一刻,一切都不重要了。
2.杨萍.赋权、审丑与后现代:互联网土味文化之解读与反思. 中国青年研究 .03(2019):24-28.
版权声明:本站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不复制原创内容。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网站邮箱;car154852@gmail.com 通知邮箱谢谢!